消费型快乐给得越多,孩子就越难带。
暑假里热衷于带娃到处去旅行的爸妈们,有没有发现一件事:其实娃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旅游。
图 | pexels
你花几万块带TA去三亚、去日本,结果娃还不领情,最后来一句“还不如小区池塘里捞鱼开心”。
为什么如今我们养娃成本越来越高,娃却不快乐?
01
花几万带娃自驾大西北
不如家门口的兴趣班
去年暑假,我一个台企高管朋友,精心策划了大西北自驾10日游,拖着娃去玩了一圈,回来却在群里各种抱怨,吐槽自己钱白花了,娃各种不乐意、不配合,引起了其它妈妈的共鸣。
展开剩余90%图 | 妈妈群里聊天记录
今年暑假,我这朋友痛定思痛,不再“花钱买罪受”,而是精挑细选后,找了个暑假全托管机构,里面有老师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辅导,还有很多同龄人,以及娃同校的好友,一群聊得到一起的小朋友,天天见面。
结果,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。相比起去年硬拉着娃假装开心发朋友圈,今年娃是主动要去上课,哪怕生病也要去,要和好朋友“较劲”,看谁得分高……
图 | 妈妈群里聊天记录
这让我朋友和群里其它妈妈都很震惊。
去年的母女旅行合照,娃全程严肃脸,只有我朋友独自笑得灿烂;
今年暑假,机构老师给班级同学午休时拍了个大合照,那个青春阳光的活人感,简直溢出了屏幕。
图 | 群里妈妈晒的照片
02
我们一直让孩子沉溺于
“消费型快乐”
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?
心理学研究表明,快乐感受主要由两种神经递质驱动:多巴胺和内啡肽。
花钱带娃出去吃喝玩乐、旅游消费,是在给他们提供一种“消费型快乐”,本质是就“多巴胺快乐”。
这类快乐如同速效药,来得容易,去得更快。
孩子在这种惯性中,很容易陷入外界刺激不断增加的陷阱。
最近有很多解析孩子沉迷手机原因的小视频,里面就说到, 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奖励他看手机是错误的,是在给孩子“喂多巴胺”,让他们沉溺于这种短暂而强烈的兴奋感。
图 | 相关视频截图
一旦习惯了即时的快乐,TA的 快乐阈值就会越来越高,要求也越来越多。
再加上我们这代父母,经历了物质条件的大飞跃,总想着给孩子更好的,于是 不断地“购买”快乐,反而导致“快乐无能”。
图 | pexesl
如此养娃,养不出我们所期盼的那种有见地、有爱好的孩子。
恰恰相反,我们的“给予”实际上正在剥夺了孩子另一些重要能力:
比如,专注力、创造力、成就感。
03
其实“创造型快乐”
不需要花很多钱,去很远的地方
和“消费型快乐”相对应的一个词,叫做:创造型快乐。
它的快感来源于另一种神经递质:内啡肽。
很多爱健身、跑马的爸妈应该听说过这个词儿。内啡肽通常在人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后产生,被称为“天然的止痛剂”和“奖励激素”。
我儿子最近体验了一把内啡肽驱动的快乐。我给了他一个废弃的卷筒纸芯,随口说了一句:给仓鼠搭一个管道吧。
他立马来劲了,开始用卷筒纸芯搭配乐高积木,试图捣鼓出一个仓鼠乐园。
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,中途他失败了好几次(我以为他要撂摊子了,结果没有),再改建、再失败……最后终于搭成了。那一刻他真的很开心,这种成就感,我想他会记得很久吧。
图 | pexesl
再来举个例子,内啡肽驱动的“创造型快乐”,不一定要花很多钱。
我儿子的观鸟圈里有一个小师兄,读国际学校的,爸妈年入百万。照理说,这种家庭,暑假带娃去个欧洲、非洲都不在话下。但他们周末去得最多的地方,就是崇明岛、滨江森林公园这些上海本地的生态区,妈妈全程自驾+陪娃,早出晚归,不辞辛劳,支持娃观鸟。
近日,上海新闻晨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鹰鸮,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筑巢安家的消息,里面采用的照片,就是这个孩子拍的。
图 | 新闻晨报
很多大咖级的观鸟圈老师傅,都不一定能拍得到这个照片,但那个娃,三天两头就去蹲守,一蹲蹲一天,小小年纪,已经有了很多发现。
他深深沉迷在这种坚持与回报的快乐中,甘之如饴。
这就是“创造型快乐”的奇妙之处,能让一个孩子激发内驱动力、从中学会很多重要的东西,包括知识、技能、坚持、成就。
04
多给孩子体验“创造型快乐”的机会
学生时代,我们费力解出一道难题,会开心很久;
但现在的孩子,给他一个玩具,你买买买都跟不上他喜新厌旧的速度。
被消费型快乐填满的童年,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激发内驱力、体验创造感的绝佳机会。
那么,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呢?答案是,引导他们走向创造型的快乐。
创造型快乐的激发原点,在于找到他们感兴趣、又具有挑战性的内容。
汇点中国总校长徐卡嘉,曾经讲过一个真实学生案例,让我印象很深刻。
图 | 徐卡嘉先生
他说,他曾有个学生,是一个问题少年,跟家庭的矛盾特别深,父母几至放弃了,但这个孩子很热爱“铁人三项”运动。为了激发他的内驱动力,徐校长自掏腰包花5万块给他买了一辆专业自行车,并支持他完成一次超长距离的铁人三项赛:180公里的自行车骑行、42公里的马拉松加10公里的游泳。
图 | 徐卡嘉先生 IEIC现场PPT
这个故事,值得父母们深思。这孩子家里的经济实力不差,但能真正让他快乐、成长起来的事,不是过“继承者”般的舒适日子,而是在确立一个目标后,不断地去努力、尝试和奋进。
这样的案例,我在体制外学校里见到得比较多。
或许是因为这些学校里,普遍拥有丰富的社区活动,学校也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,不以成绩论英雄,还不时会组织已经成功上岸藤校、牛剑的学长们,以同龄人的立场来给在校学生做故事分享,树立人生榜样。
毕业于 牛津硕士学位,拿到 康奈尔博士录取的范同学在 上海澳大利亚国际高中2025毕业典礼上演讲 图 | 学校官微
有人说这是一个“拼爹”的时代,但教育拼的不完全是财力,而是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。
带孩子开眼界,是用一个兴趣点去打开他们的内心;
带他们涨见识,是让他们多接触成功的同龄人,听听这个世界不同的声音。
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
2025“模塑申城杯”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
将于2025年11月1日
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
汇聚全球国际教育资源
邀请上岸学子分享宝贵经验
还有校长、教育专家解析真实案例
当天还将同步举办
2025年“模塑申城杯”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
邀您和孩子零距离体验最新AI应用成果
识码领取入场券👇
发布于:上海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