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影《大决战》中,有一句台词无疑成为了观众心中最为经典、难以忘怀的名句:“给程子华发报,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,我只要塔山。”这句话的表述如此生动贴切,甚至让不少军迷误以为林彪在实际指挥中真是这么说的。回忆起这段历史,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曾提到,林彪确实曾说过类似的话。然而,程子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并未提到这点。虽然我们可以对这句话的真实性进行考证,但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思考:林彪一贯以谨慎、精细的指挥风格著称,素来强调精算战局,很少以不计成本的方式打硬拼之战。那么,为什么在塔山之战时,林彪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指挥方式呢?
首先,塔山之战是林彪全局指挥的一个重要体现。这场辽沈大决战的首要目标是拿下锦州,进而创造一个“关门打狗”的战略格局,彻底消灭东北国军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,关键就是要确保塔山阵地的防守。如果塔山失守,那么整个战局将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。虽然塔山之战只是辽沈战役中的一个子战役,但它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。为了确保这一战役的胜利,林彪早在塔山阻击战爆发前六天,便给程子华发了这样一封电报:“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,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待胜利。”从这封电报中,林彪对这场战役的战略眼光可见一斑。林彪深知,塔山一旦出现问题,整个战役可能会功亏一篑。因此,他要求所有指挥官在执行任务时,不必过于看重个人或局部的伤亡,而是要以整个战役的胜利为最终目标。
展开剩余68%接下来,这也是林彪指挥正规战的一个根本体现。中国军队的传统优势在于游击战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。林彪等高级指挥官也拥有丰富的运动战经验。然而,这次塔山阻击战的特殊性在于,双方的战斗意图十分明确,且没有任何捷径可走。两方都必须摆开阵势,正面展开较量。这种标准的正规战,对于习惯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林彪而言,无疑是一个挑战。即使是东野的精锐部队——四纵,也并未积累足够的正规战经验。为了确保战斗不偏离正规战的轨道,林彪特别在电报中强调,“这完全是一个正规战,绝对反对游击习气。”此外,林彪还派遣东野作战处长苏静前往塔山一线,表面上是为了指导作战,实际上是为了确保指挥官们能够严格按照正规战的要求进行作战。苏静的到来,无疑为林彪掌控战局提供了重要支持,避免了指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偏差。
此外,塔山之战还体现了林彪对于“硬拼”战术的运用。虽然林彪素以擅长精细指挥和机动灵活的作战风格著称,但他并不是不懂得硬拼之道。事实上,在1947年9月,林彪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关于“硬拼仗”的指示,他在其中强调:“只要不是山穷水尽,还应该硬下去,这时要十分冷静地分析情况,寻求击败敌人的机会。即使看出撤退的前途,最好也多坚持一会儿,顶多只是多伤亡几个人而已,而胜利的机会往往就在这多坚持一会儿上,这就是所谓最后五分钟,看谁挺得硬,谁就能胜利。”这段话展现了林彪对“硬拼”战斗的深刻理解,他认为在关键时刻的坚持常常决定最终的胜利。在塔山阻击战中,林彪正是将这一战略思想运用了到极致。战前的电报明确表明:“必须死打硬拼,绝对反对游击习气”;战中的指示则是“我不要伤亡数字,我只要塔山”。事实证明,敌人虽然在初期攻势强烈,但随着第三天的进攻到达顶峰,敌军的攻势逐渐消耗殆尽,最终塔山之战取得了胜利。
综上所述,塔山之战不仅是林彪全局指挥的体现,也是他对于正规战和硬拼战术的完美运用。通过这场战役,林彪的指挥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,尤其是在艰难的时刻,坚定的决心与勇敢的执行力成为了战胜敌人的关键因素。
接下来,我们将在下一篇中讨论林彪在《大决战》中的机断专行,继续深入分析这位伟大战略家的指挥风格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