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,一位曾亲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英国士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激动得泪流满面,深情控诉中国援朝志愿军的强大与战争的残酷。他说道:“战争的惨烈超乎想象,我们被中国志愿军打得溃不成军,甚至连一片草皮都未能幸免于炮火轰炸。在撤退的过程中,我不断经历失去战友的痛苦,至今仍无法忘怀那些恐怖的场景。”这位士兵的心声,折射出当时战场的残酷现实。
根据统计数据,参加朝鲜战争的英军中,有高达3.5%的人罹患精神疾病,这一惊人的数字让人难以置信。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英军士兵患上精神疾病?即使英国历史学家回顾这段战争时,也普遍感到痛心和羞辱,认为英军在这场战争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。
历史文献和老照片仿佛将战场的惨烈再现眼前:有士兵因爆炸失去双腿,有指挥官头骨被重创,有医疗兵满脸焦虑,痛苦地救治伤员……每一双惊恐不安的眼睛都述说着战争带来的深重伤痛。尤其引人关注的是“朝鲜战争后精神疾病士兵人数”的记录:参战英军总数约八万余人,其中接近三千人在战争结束后患上严重精神疾病,比例达到3.5%。相比之下,二战后美军的精神病发病率还不到3.5%,这个数据令人惊异。
展开剩余77%按英国的征兵标准,所有参战士兵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检查,能上战场的英军无论体力还是心理素质都处于较高水平。而且,参与朝鲜战争的士兵中,有超过四分之三是二战的老兵,他们经历过更为残酷的战争,心理承受能力理应更强,不应该因为朝鲜战争而产生如此严重的精神问题。然而,现实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
这些近三千名患精神疾病的士兵,亲朋好友回忆称:他们参战前都性格开朗、爱说笑,回来后却变得神情惊恐,甚至常自言自语,像被吓破胆的兔子一般,蜷缩在角落,害怕与人接触。这样的行为不仅让亲人忧心忡忡,也引发大家对他们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了什么的强烈好奇。
医疗体系对这些患者的症状有详细描述:“患者同时伴有精神错乱和焦虑症,夜间疯狂地念叨或反复做噩梦,白天则呆坐发呆,食欲不振,甚至出现呕吐,病情令人忧虑。”可惜的是,当时的记录不完整,很多细节已难以查证。由此,人们更加想知道:朝鲜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?
中国军人从小被教育“后退就是懦夫”,志愿军自带一股敢打敢拼的精神,敢于直面任何敌人。面对日本侵略者时,我们坚决将其驱逐出国土;面对美国的轻视和精良装备,志愿军毫无畏惧,更何况是面对跟随美国的英国军队。英军轻视中国志愿军,认为朝鲜战争胜利轻而易举,结果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惊慌和挫败。
中国志愿军勇猛果敢,连战连捷,逼得英军节节败退。无论是正面交锋,还是侧翼突袭,或是缠斗追击,英军都难以抵挡志愿军的攻势。尽管英军指挥官仍坚信能够反击,坚持命令士兵不得后退,英军兵力逐渐消耗殆尽,在志愿军的追击下疲惫不堪,精神高度紧张,稍有风吹草动便以为中国人又来了。
此时,英军将领虽已悔恨,但由于与美国的盟约,撤军变得艰难。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颜面,投降根本不可接受,英军只能勉力支撑。1952年后,经过长时间的惨败,英军终于不得不撤出大部分部队,但此时士兵们的精神状态已经极度恶化。
长时间的失败和高强度的战斗使得英军士气低落,死亡阴影笼罩每个人。看着战友接连牺牲,自己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,许多士兵被惊吓得一听到枪声就惊慌逃窜。巨大的心理压力积压在心底,导致许多人精神崩溃,最终疯癫。
精神创伤并非只发生在战场,士兵们撤回英国后,随之而来的是哀悼和慰问活动。朝鲜战场上的频繁炮火导致大量士兵遗体无法运回,甚至运回的遗体也多因爆炸而面目全非,家属难以辨认。许多家庭在反复寻找亲人遗体时遭受巨大精神打击,痛苦和自责折磨着他们。
许多失去亲人的家庭,甚至出现了家属无法承受丧子之痛而自杀的悲剧。一位来自利物浦的母亲,原本坚强抚养儿子成人,然而儿子在朝鲜战死,遗体未能归来,这令她心灰意冷,最终选择了跳楼结束生命。类似的悲剧在英国国内时有发生,朝鲜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无数家庭。
2013年,韩国为纪念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英军士兵,在英国树立了一块纪念碑,上面刻有朝鲜语和英语:“感谢英军将士为守护大韩民国的自由和民主所作的牺牲。”然而,这句话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英国作为联合侵略者的历史责任,把英国士兵神化为英雄,令人愤怒。英国应正视历史真相,反省自身,毕竟国家的苦难是英国作为侵略者亲手带来的,而非他人所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